首页 > 财经 >

51载护边额吉尼玛:北疆边境线上的守望者

发布时间:2022-06-20 18:26:28来源:
51载护边额吉尼玛:北疆边境线上的守望者
    图为尼玛老人擦拭界碑。 王永钢 摄

  (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·大美边疆)51载护边额吉尼玛:北疆边境线上的守望者

  阿拉善6月20日电 题:51载护边额吉尼玛:北疆边境线上的守望者

  记者 张林虎

  “我们守边的条件越来越好,可以拿手机看新闻,还可以视频聊天。”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恩格日乌苏嘎查(嘎查相当于村)的76岁的老党员尼玛说。

  一条狗、一部望远镜、一群骆驼和羊,陪伴这位老人走过半个世纪。

图为尼玛老人和爱犬在一起。 王永钢 摄
图为尼玛老人和爱犬在一起。 王永钢 摄

  恩格日乌苏嘎查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,北与蒙古国接壤。这里生态环境恶劣,边境线一带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、戈壁和偶尔出现的骆驼。

  1971年,在儿子哈达布和3岁的时候,当地要成立一支民兵连,在牧民中抽调人员到中蒙边境线上巡逻,25岁的尼玛第一个报了名。

  背起儿子、领着母亲,尼玛和弟弟翻沙岭、穿戈壁,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“8号点”,成为第一代护边员。

  没有房屋、水源、煤,也没有医生、药店,信息闭塞,收音机成了尼玛一家了解外界的唯一工具。

图为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一起巡边。 王永钢 摄
图为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一起巡边。 王永钢 摄

  “我们在荒漠戈壁上搭帐篷安家,骑骆驼去17公里外打水,一走就是一天。”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,尼玛还要接受严苛的军事化训练。“每天天刚亮,我们就跟着连队官兵出发巡边。休息时,官兵教我射击,我帮官兵驯化军驼,教他们辨别方向。”

  护边的第一个冬天,尼玛晚上都不敢脱衣服睡觉。“睡觉搂的不是儿子,而是枪。最担心自己被活捉,所以永远在枪里给自己留一颗子弹。”尼玛说。

  一年后,弟弟找到工作离开了,尼玛除了要扛起一家人的生活,巡边的压力也非常大。

  巡边一次要将近10个小时,夏天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到50℃,早晨带的一壶水根本不够喝,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。冬天水壶里的水冻成了冰疙瘩,饼子冻成了硬块。

  由于边境线上不允许生火,尼玛只能用牙齿使劲咬着硬邦邦的饼子来“哄”自己的胃。

图为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一起巡边。 王永钢 摄
图为尼玛老人和儿子哈达布和一起巡边。 王永钢 摄

  在戈壁滩上,尼玛经历过暗无天日的沙尘暴,也目睹过30多匹狼围攻羊群,但从未想过离开。

  1975年,尼玛加入中国共产党,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
  尼玛老人的家离边境线仅11公里,寂寞单调、艰苦的生活让当年一同来的两户人家选择了离开,她同样面临着选择,家要顾,可国也要守。

  站在长长的边境线上,尼玛再次选择坚守。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有义务、有责任守护边疆,兑现当初的承诺。”

  寒来暑往,哈达布和到了上学年龄,懂事的他选择留在母亲身边一起放牧、巡逻。在他眼中,母亲就像沙粒,任凭狂风蹂躏,本色不改。

  半个世纪,尼玛只做了一件事。不论是黄沙漫天、干燥酷暑还是乌云密布、冰雪交加,她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就是巡逻边境线,坚守的边境线从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,被称为边境线上的“活界碑”。

  在母亲影响下,哈达布和也在1986年加入民兵队伍,成为一名护边员,被周边牧民亲切地称为“哈连长”,他的爱人也在1990年加入了共产党。

  历经半个世纪的巡边和放牧生活,如今的尼玛老人双腿变形,不能再独自一人出去巡边,哈达布和接过母亲的初心,一家人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。

  “过去巡边只能靠骑骆驼,这几年家里买了汽车。2018年,家由草原110报警点升级为居边护边堡垒户,管边控边手段也越来越信息化。”哈达布和说。

  “一次选择,一生守护。”家里挂着的这幅字写出了两代人的一生。尼玛老人先后荣获优秀居边护边堡垒户、优秀边民、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。2020年,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尼玛“北疆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
  尼玛是藏语,意为太阳。哈达布和是蒙古语,意为坚实的岩石。事实上,母子俩的名字就是他们一生的真实写照:用自己的光,铸成坚若磐石的信念。(完)
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